-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05/28]
-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05/28]
-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05/28]
-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05/28]
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余轩宇(1972-),女,福建龙岩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写作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以及陶瓷文化方向研究; 余琍萍(1961-)女,江西都昌人,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中国当代
余轩宇(1972-),女,福建龙岩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写作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以及陶瓷文化方向研究;
余琍萍(1961-)女,江西都昌人,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文学和陶瓷文化方向研究。
《古代文学》是中文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力求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各阶段文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提高阅读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与能力,为今后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则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①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在教学中贯彻执行上述宗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缘起:文化创意之痛+传统文化之冷+现代传播=?
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突飞猛进,“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转变,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在此光鲜的背后,却是创意人才的缺乏。以动漫制作为例,几乎全国所有的游戏公司都在喊缺人才,从游戏的策划、剧本以及后期的宣传推广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人才可以胜任。
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创意人才是核心,是关键。希望自然是寄托于创意人才专业,例如广告、设计、艺术、游戏及动漫等,然而,这些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备受冷落,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常常被学生认为古老陈旧、枯燥无用。作为任教者,笔者在深感痛心的同时,也思考着要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困境。
朝珠耳机、谛听生肖、奉旨旅行行李牌、五毒小饼……故宫的这些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朝珠、谛听、奉旨、五毒……这些原本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化,巧妙地借助于时尚而有了全新的光彩,又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深深地扎入到年轻人的心田中,实现了让人眼红的粉丝经济。可见得,好的文创,能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美好生活,甚至于能让文化拥有商业生命力。
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一个历经了漫长时间里的深深沉积,一个则可以在广阔的空间里迅速地扩散,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该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作为同时拥有中文专业和新闻专业的人文系,是否可以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关注传统文化,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乃至传播效果等方面来进行切入,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让传统借时尚而重焕光彩,让时尚借传统而独具意蕴?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双创时代下‘活化’《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小组,并于2017 年获得江西省教改课题立项。我们试图探索一条能将传统文化“活化”又能将创意人才“深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创意文化人才,以便在创新创业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
二、举措:以“活化”教学内容为核心,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唐代,韩愈就明确了教师的传道角色。现代传播学中,更是直接点明:教师是职业传播者。然而,传播者这一意识,由于主客观等各方面的原因,并未深入人心,包括教师自己。所以,教师树立起传播者意识就很有必要了。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是形成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有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和学生、课程和课堂、知识和能力,才能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一)舒活教学理念
按照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宗旨,教师给学生按部就班讲授各阶段文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代表作家、经典作品即可。但是,这样一来所造成的困窘将会是:学生或许会为了考试而强行的死记硬背。然而,学完考完之后,照旧过自己“现代人”的生活。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为了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正确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课的兴趣与热爱,我们精心设计“入门导语”。导语的核心我们概括为:1.古典文学近在咫尺,时尚依旧。2.古典文学美丽犹在,触手可及。3.古典文学重在运用,贵在弘扬。这导语其实也就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在《古代文学》的开学第一课上传播给学生,让他们对“古代文学”有正确的理性的认识。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qikandaodu/2020/072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