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刑法立法阻却事由的理论界定与制度前景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属于刑法教义学中的一种,是判断所立刑法有无缺陷的重要过程。刑法的建立需要达到正当性与无矛盾性,利用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判断所建刑法的正当性与无矛盾性。

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属于刑法教义学中的一种,是判断所立刑法有无缺陷的重要过程。刑法的建立需要达到正当性与无矛盾性,利用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判断所建刑法的正当性与无矛盾性。如果存在问题,需要针对问题进行修正或者采取废弃的举措。在利用刑法阻却事由时,需要依据四方面因素,作为判定所建立刑法的有效性。以下是针对刑法立法阻却事由的理论界定与制度前景进行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刑法教义学的一个面向

(一)刑法立法阻却事由的概念界定

律法的建立是通过不断判定与修正的过程,社会发展推动着法律的发展。需要根据不断创新的生产活动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刑法,使人们的生产活动有法可依。立法是法律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立法建立的过程是寻求所建之法的正当性与无矛盾性,需要利用一种手段对立法存在的价值进行评估。立法的建立依托的是立法者,立法者的立法需要具有说服力。从此可以看出,立法者的责任是判定所立之法的价值以及说服责任。立法建立的过程是需要对各方意见进行了解、评判的过程,将各方重要的信息进行融合,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立法内容。其中,刑法立法阻却事由是实现说服力的重要工具,是立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二)刑法立法阻却事由与刑法教义学的关系

刑法学分立法刑法学、刑法教义学,建立的依据是刑法的规范制定与规范适用。立法刑法学是研究所建之法具有的原理,需要根据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来分析。刑法教义学是对所建之法进行的刑法解释,使之具有说服力。刑法立法阻却事由需要建立在刑法教义上,对形成的立法进行分析,从而判定立法的价值。从判定的依据可知,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属于刑法教义学的范畴。运用刑法立法阻却事由时,刑事立法在其意义上要无犯罪化。从目标上看,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属于立法刑法学的范畴。

(三)理性立法的需要

立法刑法学与刑法教义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立法时需要所建之法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前瞻性,立法的建立是司法案件得到科学解决的依据。而这一依据需要刑法教义学对所建之法给出说服力,使案件的解决满足科学性与民主性。在判定行为有无犯罪时,需要刑法教义学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判定结果具有说服力。

(四)刑法立法阻却事由有助于化解立法与刑法教义学之间的矛盾

从刑法教义学的角度对刑法立法阻却事由进行分析,再根据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分析对刑事立法产生的影响,能够得出刑法立法阻却事由是刑法教义学的一个面向。刑法立法阻却事由能够解决立法与刑法教义学产生的矛盾,使立法具有科学依据,具有说服力。刑法教义学的目的是在立法时能够突破界限与固有的必然性,以解决问题。

二、司法“倒逼”立法:刑法立法阻却事由的法治蕴意

(一)刑法教义学的立法面向

在立法时运用刑法立法阻却事由能够有效节省立法资源,避免司法产生的困境。刑法立法阻却事由介于立法刑法学与刑法教义学之间,立法刑法学是通过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对立法进行判定,再对立法进行确定修正或者实施的决策。刑法教义学则是刑法立法阻却事由对问题进行判定的依据,根据刑法教义学判定是否存在某些阻止立法成立的因素。从此可以看出,刑法教义学在实际运用中,是立法的说明书,并对司法实际运用时产生的效果进行关注。如果发生司法困境,刑法教义学需要提供立法者立法中存在的不正当性和矛盾性,让立法者找出刑法立法阻却事由,从而修正立法。

(二)刑法教义分析可以“倒逼”立法非理性变革

针对法律的解说含有“法适用”“法制定”的说法,法适用解释法律是什么,法制定解释法律的实质。分析两者,其区别在于立法者制定的律法是否制约司法实践过程。现阶段在探讨刑事立法的理性发展之路时,从始至终是从犯罪学的角度或者是刑事政策学上寻求,并未从刑法教义学角度去寻求刑事立法的理性发展之路。现代刑法学一直以强化刑法教义为研究对象,而刑法教义学中,刑法立法阻却事由是说服立法者的重要工具。通过刑法立法阻却事由能够让立法者看出其存在的本质问题,从而停止犯罪化立法。利用刑法立法阻却事由时,能够通过刑法教义对“倒逼”立法非理性变革进行有效性分析,使立法者能够以科学、理性的观念对立法进行修正。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qikandaodu/2020/1019/609.html



上一篇: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信仰理论探索
下一篇:加强政协理论研究 推动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