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研究 ——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不竭动力。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下,高校也在着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

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不竭动力。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下,高校也在着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农业类高校必须以此为契机,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实现精准脱贫和农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一、现阶段农业类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

1.“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目前,农业类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部分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大部分授课教师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观念落后、思想僵化,且授课形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内容内容缺乏实践性,甚至和生产实际脱节[1]。聘请的部分企业家兼职教师因工作缘故很少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的发展。

2.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在我国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项目层出不穷。但就项目类别来说,农业类高校的创新创业类项目主要集中在策划类和创意类,真正的创业实践项目极少,落地项目更为鲜见。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资金和场地支持等配套设施不足,项目获奖或落地后的激励措施缺失,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项目后续发展困难,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的发展[1]。

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普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课程占比较高,主要以创业讲座、策划竞赛和选修课等形式进行[2]。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大部分老师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进行讲授,每一节课都由不同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承担的就业课程进行理论讲授,实践部分仅靠创新创业类比赛实现,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际指导性。

二、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改革路径

1.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确保学生人人有项目,个个进团队。成立由学校决策,校教学督导组监控,专业负责人负责,骨干教师参与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培育孵化管理体系,将所有本科生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制定本科阶段全程、全员导师负责制,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一是从大一入校开始,新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使其深入了解专业背景及自身发展兴趣点,明确发展方向及规划。二是建立导师遴选机制和本科导师人才库,通过学生-导师双选机制和轮岗机制,实现“人人有项目,个个进团队”。依靠导师实验室平台及导师研究方向,结合自身兴趣点,开展创新性试验或创业类实践活动。三是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和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来验证模式的效果、制度化保障措施及其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2.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库、导师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稳定的运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导师遴选、培养模式、考核办法、奖评机制,以及本科生导师的聘任方式、指导准则、任职条件、工作责任、考核与待遇等。目前,四川农业大学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如单列性教授认定办法,其中包括指导“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获省级金奖或国家级银奖及以上奖励2次者,可直接认定评审为教学型教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政策层面保证了“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

3.以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程为基础,实施本科创新创业必修课制度。针对植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全员指导和全程指导”为立足点,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必修课。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农学院已将申报的省级重点课程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以教育新理念为引领,搭建了学科群融合、教学团队融合和实验教学中心融合的三融合教学平台,构建室内课程实验教学、田间现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三模块”教学内容,创建教学科研协同、一二课堂协同和本科、研究生协同的三协同教学运行模式。同时,将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场所扩展至农业生产第一线,突破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训的平台和师资限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育人实效。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qikandaodu/2021/0119/705.html



上一篇: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创业对乡村振兴的对策
下一篇:创新创业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