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知识三角:加强高等教育和研究对创新的贡献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知识三角是强调集成科研、创新与教育于一体的政策框架,强调要通过推动“教育、科研、创新”领域的高效互动与协同,提升其高等教育和研究对创新的贡献。OECD于2017年出版了《知

知识三角是强调集成科研、创新与教育于一体的政策框架,强调要通过推动“教育、科研、创新”领域的高效互动与协同,提升其高等教育和研究对创新的贡献。OECD于2017年出版了《知识三角:加强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对创新的贡献》报告,全书分为理论与案例两个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安排有四个章节,分别从“政策议题、地方视角、评估维度、实践机制”四个方面阐述知识三角在OECD国家的实践进展。案例部分则对17个OECD国家推动知识三角实践发展的相关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知识三角的对策建议。现综述观点如下。

一、知识三角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是就创新经济发展动力而言,知识三角框架的核心观点是,仅从科研和高质量教育中创造新知识不足以推动经济繁荣和增长,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以往线性模式下知识由教育向研究、创新的单向流动不同,知识三角的三方,即教育、研究与创新之间,知识的流向是双向且交互的,如高校研究机构应参与社会和基于地方的(place-based)活动,以此来促进知识扩散及应用,更多面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是从国家创新体系视角,知识三角概念的新颖性在于从“体系性”视角关注教育、研究与创新三者之间的高效协同。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多重角色,提升科研、创新与教育之间的高效协同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其三者的互动都指向系统性的价值导向,即政策范式要向综合性推动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导向转变。

三是从主体与活动视角,传统的与研究、创新相关理论包括三螺旋、开放式创新等多种维度,报告认为,知识三角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相较于强调不同行动者(大学-企业-政府)之间分工合作的三螺旋及拓展性四螺旋模型,以及强调大学“第三种使命”或“创业型大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三角是更强调机构自主权,以及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与平衡,以便更好地推动不同使命领域活动的关联。

四是从治理模式与政策工具层面,知识三角作用的发挥,与特定领域的研发创新特征密切相关。资源配置机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治理结构、机构多元资助机制、知识转移与流动等,都是影响知识三角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同时,如何优化以知识三角为综合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企业营造参与知识三角的良好环境,也是创新治理与政策设计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促进知识三角发展的重点政策议题

报告基于不同维度和视角,从“国家政策协同与财政投入、高校和研发机构自身发展、基于地方发展与企业视角、相关评估与影响测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优化国家多层次的知识三角治理模式

1. 推动教育、科研与创新政策的战略协同。各国都存在管理分割的问题,如国家层面三者政策没有达成战略协同,完全寄希望于高校自身调整内部任务交互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推动国家层面的教育、科研与创新政策的交互协同。此外,还有其强调要重视基于地方和区域维度的治理结构,加强与区域层面的协调。

2. 基于使命与自主权的分类管理与评估。来自多个部门基于项目的资助、机构绩效评价、研究评估方式的多样化,如某些知识三角活动目前尚未包括在评估标准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从事此类活动的积极性,由此使得机构开展知识三角活动存在困难。因此,在推动外部协同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推动大学和机构的自主权改革就成为关键路径,协调和集成多重使命的任务就落到了大学自身。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年发布的“与全球创新企业科研合作最紧密”的大学排名显示,与知名创新性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最活跃的欧美高校,其综合学术竞争力通常也是全球最强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三者达到有效平衡。

3. 改革教育与科研分割独立的资助模式。OECD成员国的教育资助和科研资助往往是相互独立的,单一资助模式也不利于推动在不同机构间集成知识三角活动的任务。这就要求协调高等教育与科研的使命,在资助模式上建立能力建设与任务交付的交互机制。如奥地利,支持大学从事知识三角活动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条块式资助,即三年绩效协议中的“引导机构计划”,提出大学与其所在地区协调有关战略的需求,引导机构的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此外,在大学战略规划中也要提出体现研究、教育与创新的优先领域和长期目标,以及相应的资源分配机制。

(二)基于机构与领域特征的知识三角路径

1. 不同行业领域的知识三角实践各具特色。知识三角在不同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特征,如在挪威,医疗卫生科学领域知识三角的实践,一方面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具有清晰的使命来服务于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公立医院和医学研究机构的互动实现专业化的教育、研究与服务之间的高效协同。

2. 大学和机构自身的社会和创新角色决定其在国家知识三角中的定位。OECD成员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来塑造知识三角。其专业化和差异化更多体现为使命和功能的发挥,对于国家和地区创新发展及社会问题应对的作用发挥。如果使命不清晰,自然会倾向资源配置较多的领域,如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基于项目资金资助申请花费的时间太多,以至于只剩下微乎其微的方式来参与社会服务相关活动,对竞争性和机构式资助的有效平衡提出了要求。

(三)促进科研机构活动融入区域创新生态

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的公共创新政策很少关注其对所在地区的发展所能带来的贡献。但现在决策者们认识到,知识生产和应用的地理分布是影响全球化和经济活动本土化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来源。此外,创新政策本身的理念和范畴的扩展,使得区域创新政策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来。随着大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业能力的增强,它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地区和城市活动。

2. 区域创新系统参与者不同的角色定位使得大学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政府推动的模式中,创业型大学支持现有产业的发展,政府提供激励机制支持创建新产业。而在产业驱动的模式中,大学重视与企业合作的机遇,通过合作解决特定问题或提供服务。

3. 以知识三角促进区域创新生态。一是通过新的监管机制来加强参与。如奥地利推动区域与大学共建,联合规划地区大学的活动,包括科研和课程设置等的协调、推动研究成果开发利用,及与商业部门的战略性合作。二是使开放创新平台成为聚集知识的基础,集合包括科学和经验型知识、提供开放式创新空间;将公民和公共服务集成到商业开发与创新的过程中。三是建立创新网络,围绕公共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协同执行的创新项目。如荷兰的Brainport、MRA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加强社会参与等第三使命的评价机制

随着开放式创新的兴起,大学开展的创新活动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角色也随之变化,创新被大学列为传统任务(教学和科研)之外的“第三使命”。第三使命的核心是大学与外界尤其是工业界的合作,是研究、教学与知识转移之间一种权衡和互补,是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除教育和科研之外的使命,包括技术商业化和技术转移、终生学习与继续教育及社会参与等。如德国在1998年的《高等教育总纲法》中就将“知识和技术转移”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第三使命,有些国家也制定专门的资助计划以支持相关活动。1996年瑞典修订了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与周边社区合作,并通报教学和科研活动信息”,除了教育和研究职能外,要求大学发挥第三使命职能:新大学规章中鲜明地指出大学应参与社会服务。

第三使命在大学整体运行中的体现,需要相应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包括使命功能设定、机构与平台建设、外部制度环境、内部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在目前阶段,推动与第三使命活动相关的资助、知识与评价等机制是政策研究的重点议题。欧洲高校“第三使命”指标与排名(E3M)项目,首次提出评价大学“第三使命”战略性指标,包括技术转移、社会责任、继续教育、社区服务等类,其中技术转移主要从公司获得的收入、专利数、分拆公司等指标考虑,并以此对大学排名。英国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等机构推出高校“卓越研究评估体系”(REF)就包含了高校科研非学术影响力(对经济、公共政策、社会、文化、创新能力、公共卫生、就业服务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指标,权重达到20%。

综上所述,发挥知识三角作用,加强教育、科研和创新间的联系,在推动创新方面的作用,需要在国家政策协同、机构治理模式与体制改革、财政投入与资助模式、多维度系统评估等多方面予以改革推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思派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zonghexinwen/2020/0528/368.html



上一篇:首设海外组“创新谷杯”济宁第八届创新创业大
下一篇:工商外国际商务专业打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组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