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贡献理论智慧 探索美好生活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世纪以来,美学研究试图从多个领域汲取养分,以突破瓶颈,构筑新的审美范式。生活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合,既是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近日

20世纪以来,美学研究试图从多个领域汲取养分,以突破瓶颈,构筑新的审美范式。生活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合,既是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近日,由复旦大学生活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活美学与身体行动”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及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生活美学扎根现实生活,直指现实问题。与会学者围绕生活美学的内涵与外延,以相关概念的廓清与理论体系的架构为支点,进行了深入交流。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德胜认为,当下生活“可感肌理”的塑造及其呈现,对于美学有效实现当下生活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应成为美学的出发点。作为“审美干预”的美学权力的实现,需将自身实践前景置于当下生活“可感性”塑造的具体认知之中,通过生活且在生活中进行具体认知,突出人的当下生活“可感性”的认知形式,这必将成为美学有效行使日常生活“审美干预”的基本要素。

在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宋伟看来,当代美学围绕 “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等议题挑战了美学传统的形而上范式,同时展示当代美学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理论生长性。虽然“生活美学”等相关问题的提出意在摆脱传统美学理论范式,但“生活美学”同样需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思考。“面向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哲学反思,可以成为当代美学及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让美学落地,将美学和现实的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生活美学”的应有之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宝贵认为,“生活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和人的现实诉求紧密结合,而非单一概念的推演。从日常功用性的角度出发,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范圣玺提出,现今的设计学已延伸到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层面,生活美学的视野理应随之逐步延伸。如何促进生活美学与设计之间的融合互补,联动美感与实用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设计从业者和美学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庄志民从休闲化旅游活动谈起,认为人类休闲是一种“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休闲化的旅游体验是与生活场景中具体存在相联系的有价值的审美活动,体现了人对知性生活审美的追求。


身体美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其致力于身体自我塑造的批判性与建构性研究,聚焦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建平表示,将感性的对象放在理性的框架中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当代美学的衰退以及人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弱化。身体、生命、生活应是一体的,是相互包容的。理论只有成为桥梁而非壁垒,回归人的身体和人的现实生活才能拯救健康的感性、重塑“新感性”。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文放从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入手,分别从身体、情感和行动三个角度论述了身体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范式的具体表现。在他看来,身体美学最大的特色在于对行动的关注和研究,是实用主义之道的具身化,其所发扬的正是一种“发乎情,止乎行动”的精神。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杜卫认为,聚焦审美研究的现实语境,如何把感性放置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既保持感性学的本意,又能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做出应答,是美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已然来临的后人类文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表示,在人工智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下,身体与意识达成一元整体性是不可能的。身体处于“在”与“不在”的张力场中,人类究竟是否还需要以实体形式存在的“身体”已经存疑。人类对自身身体界限的认定已经逐渐被网状的世界想象所代替,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势必会形成新的身体感知方式与文化感知观念。

以生活美学与身体美学为总体视域,与会学者基于自身理论背景的特殊性,从不同角度切入,对二者进行了具有创新性与延展性的理论阐发。

舒斯特曼的作品《金衣人历险记》搭建了哲学、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分享了他在翻译该书时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舒斯特曼的跨界行为分析了当代哲学美学面临的范式转型问题。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彦顺从美国哲学家许茨的《音乐现象学》谈起,探讨了审美意识中冲动性的意义,阐释了一直以来理性自大的传统对人的感性经验的僭越与伤害。他提出,审美生活应被置入一种域状形态中来思考,审美生活是一种感官、感受的原发性状态,无法用理性来衡量界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嘉军聚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差异与融合,强调要尊重不同文化间的风格及伦理问题,从审美、身体修炼和政治等三重纬度来思考跨文化生活。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zonghexinwen/2021/0217/777.html



上一篇:他首次提出平行线可相交理论,却惨遭质疑,去
下一篇:《金牌喜剧班》首播郭德纲成最大赢家,陈佩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